原產于亞細亞山區(qū)及西班牙、伊朗等國家的西紅花,唐代后傳入德、法等地中海沿岸國家,其中伊朗西紅花產量最高,占世界產量的四分之三。后從印度傳入我國,在傳入我國時,最先到達西藏,因此,人們把經由西藏傳入的西紅花稱為“藏紅花”,并且這個名字一直被延續(xù)了下來。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們似乎逐漸“忘記”了它的真名,甚至很多人以為藏紅花就產自西藏。不過,現在有了真正產自西藏的藏紅花。
人工培育早已成功 目前主要由企業(yè)種植
早在1965年,我國其他省市就已經開展了這項工作。上世紀70年代,西藏就開始著手做藏紅花人工培育工作,但剛開始培育效果并不理想。到了2000年左右,再一次進行人工培育,這一次可以說是取得了成功,培育點在山南,這也意味著藏紅花之名終于名副其實了。2008年,自治區(qū)農科院的專家們也開始培育種植。“花了3年的時間培育成功,并進行了推廣工作。”自治區(qū)農科院農科所研究員周珠揚告訴記者,“目前種植已經推廣開了,都是由企業(yè)在做。”
目前,在拉薩種植藏紅花規(guī)模較大的基地有兩處,分別位于堆龍德慶區(qū)的羊達鄉(xiāng)和古榮鄉(xiāng),而在這些地方種植藏紅花的都是企業(yè)。其中以天那農牧資源開發(fā)有限公司種植規(guī)模最大,其種植基地在古榮生態(tài)園。
據了解,該公司自2006年開始摸索人工培育藏紅花,但培育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剛開始遇到最大的困難是種球退化問題,導致不開花。”該公司辦公室主任范力說,“而且剛開始種球也不多。”
不過他們并沒有放棄,同時也得到了自治區(qū)農科院專家的指導,功夫不負有心人,2013年終于成功了,意味著市場上有了真正產自本地的藏紅花。
據了解,藏紅花喜溫和、濕潤、涼爽,怕炎熱,較耐寒。在不同的生長發(fā)育階段,對環(huán)境條件有不同的要求。“藏紅花在我國長江一帶生長期為210天左右,喜空氣清新濕潤,光照充足,屬短日照植物,怕酷熱”,自治區(qū)農科院藏紅花研究專家說,“生長適溫15攝氏度左右,一般在10月至11月進行采花”。
一個藏紅花球莖 每年最多產18根花絲
藏紅花為球根植物,是難得的耐寒品種,最常用的繁殖方法為分球繁殖。來到堆龍德慶區(qū)羊達鄉(xiāng)生態(tài)園,出現在記者面前的藏紅花恰似一棵棵大蒜,唯一不同的是,開出了紫色的花朵,花朵中間伸出了長長的紅色柱頭。
現在正值藏紅花開花期,也是它的采收期,上午10點,記者走進大棚,工人們就忙著采摘了,只見他們熟練地將整個花朵摘下,輕輕將花瓣剝開,取下三根紅色的花絲。“取下的花絲要求三根不相連,且不帶黃根。”技術員卓瑪笑著說,“藏紅花是以球莖繁殖為主,成熟的球莖有多個主芽和側芽,開花后從葉叢基部膨大形成新球莖,夏天的時候地表上的都枯萎了,就要把球莖挖出來陰干、貯藏,等到10月份開花。”
據悉,藏紅花的一個球莖上可以分出很多根苗子,但是為了確保藏紅花的質量,種植戶最后每個球莖只留2根苗子,而1根苗子只開3朵花,1朵花上只有3根花絲。藏紅花每年只開一次花,也就是說一個藏紅花球莖每年只產18根花絲,足見它的珍貴,正因如此,歷來被視為名貴藥材。又因珍稀難求、價格昂貴,所以又有了“植物黃金”的美譽。最后,辛勞的師傅們用長滿老繭的雙手小心翼翼地采摘這些精細珍貴的花絲。因為它的產量很少,所以本地產的藏紅花每克最高要賣到350元。“我們自己培育出的藏紅花長度要比別的地方的更長一些,而且花絲更粗,更重要的是藏紅花苷的含量要比其他地區(qū)高出4%左右。”天那農牧資源開發(fā)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范力說。
據專家介紹,藏紅花易變色、散味,所以要放在密封的小瓷缸或者鐵桶內,置于干燥、避光、陰涼處保存。相對濕度不超過70%。